?。鄣湓矗? 《戰(zhàn)國策·魏策四》:齊、楚約而欲攻魏,魏使人求救于秦,冠蓋相望,秦救不出。
?。鄣淞x] “冠蓋相望”,從字義講,冠是帽子,蓋是車篷。官吏的帽子和坐的車篷均互相望得見,秦軍卻不相救。后人遂以“冠蓋相望”比喻見困難而不相救,又比喻官吏或使者來往不絕于路。
?。鄣鋵崳? 戰(zhàn)國時,魏國一度與秦和好。魏昭王對秦昭王說:“魏國所以替大王向天下諸侯傳達消息,是因為有周最。如今周最離開寡人去了齊國,齊國不會再與天下諸侯互通信息了。敝國服事大王,也就沒有齊國的拖累了。秦國要用兵伐齊,那么只要促使趙國響應就行了。”
魏國倒向秦國,與秦國結盟,對齊、楚構成了威脅。于是,“齊、楚約而欲攻魏(齊楚聯(lián)合起來,相約攻魏),魏人求救于秦(魏國派人求救于秦),冠蓋相望(道路上使者車上的頂蓋和戴的帽子彼此都能看得見),秦救不出(秦國的救兵就是不出動)。這個時候,魏國有個叫唐雎的人,年紀有九十多歲了,他對魏王說:“老臣請求出使西方游說秦王,讓救兵先于老臣從秦國出發(fā),可以嗎?”魏王說:“好吧!就請您赴秦走一趟!”于是,魏國準備車輛送他上路。唐雎到了秦國,見了秦王,秦王對他說:“老先生疲憊不堪地從遠方來到這里,很辛苦了。魏國已派人來求救好多次了,寡人知道魏國情況緊急。”唐雎回答說:“大王已經(jīng)知道魏情況緊急卻不派救兵,這是為大王出謀劃策的臣子太無能了。再說魏國是一個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,自稱為秦國東方的藩國,接受秦國的官帶制度,每年春秋祭祀送供品,認為憑秦國的強大足可以成為盟國?,F(xiàn)在齊、楚二國的軍隊已經(jīng)到了魏都郊外,大王的救兵還沒有趕到,魏國一旦形勢緊急就將割讓土地與齊國、楚國,并與之定盟。到那時,大王即使想救魏國,哪里還來得及呢?這將失去了一個擁有萬乘兵車的盟國魏國,而且增強齊、楚兩個敵國。臣下私下認為替大王出謀劃策的臣子太無能了。”秦王感嘆悔悟,馬上發(fā)兵,日夜兼程奔赴魏國。齊國、楚國聽說秦國派來救兵后,就很快收兵撤回本國去了。事后,人們說:“魏這次能夠得以保全,全仗唐雎游說的結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