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典源] 一出《史記·春申君列傳》:人民不聊生,族類離散,流亡為仆妾者,盈滿海內(nèi)矣。又出《史記·張耳陳余列傳》:財匱力盡,民不聊生。
[典義] “民不聊生”,原謂楚春申君出使秦國,勸說秦王時引發(fā)的。后人便把“民不聊生”形容人民生活極端困苦,老百姓無法依賴生存下去。
?。鄣鋵崳? 戰(zhàn)國后期,秦昭王雄心勃勃,想一統(tǒng)天下,訴諸武力,重用白起為大將,向韓、魏頻頻發(fā)起進攻。公元前273年,白起在華陽(今河南新鄭縣)打敗了韓、魏,活捉了魏國的大將芒卯,韓、魏無可奈何,降服了秦國。
秦昭王在韓、魏降服之后,緊接著又把矛頭指向了南方的楚國,命令白起與韓、魏共同伐楚。韓、魏同秦國,是明降暗不服,遲遲不與發(fā)兵,因而共同伐楚還未成行,消息卻傳了出去。楚頃襄王聽說韓、魏、秦要聯(lián)兵伐楚,便派楚相春申君黃歇出使秦國。春申君,戰(zhàn)國時四公子之一,很有辯才,當他到達秦都咸陽的時候,秦國已命令白起攻打楚國,破了楚巫郡、黔中郡。接著,又攻陷了鄢郢,占領(lǐng)了江陵。楚頃襄王沒有辦法,只好把國都遷徙到一千多里以外的陳縣去避亂。這下可苦了遺留下來的楚國百姓,遭到了秦兵鐵蹄的肆意蹂躪。而秦兵卻凱旋而歸,受到秦昭王的豐盛犒勞,賜封白起為武安君,并在殿堂大擺慶功宴席。席間,秦昭王竭力贊揚白起善于用兵,要他養(yǎng)精蓄銳,準備吞滅韓、魏兩國。白起欣然受命。
就在秦國打了勝仗、君臣上下一片歡慶的氣氛中,楚使春申君黃歇胸有成竹地給秦昭王上書,分析了秦國聯(lián)合韓、魏攻伐楚國的利害關(guān)系。他說:“《詩經(jīng)》上有這樣的話:‘大軍遠跋攻伐,乃軍之大忌’。由此看來,楚國乃是秦國的后援力量,其余的鄰國像韓、魏才是秦國的敵人呢。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巧言篇》說‘那跳躍的狡兔,一遇到獵犬,則一定會被抓的。他人有某種心思,我一揣度,就可知道’。而今大王中途竟然相信韓、魏的友善,這正好同當時吳國相信越國一樣??!臣聽說,敵人不可寬恕,時機不可失去。臣恐怕韓、魏在表面上是用謙卑的言辭來隱諱本身的禍患,而實際是用這種方法來欺騙貴國吧!臣力什么要這樣說呢?這是因為大王對于韓、魏沒有累世的恩德,而卻有累世的怨恨?。∫理n、魏的父子兄弟,接連不斷地被秦國殺死的,到現(xiàn)在將有十世之久了,國家因此殘破,社稷因此損壞,宗廟也因此毀滅。他們的人民,有的被挖肚斷腸,有的連頭帶頸被砍了下來,身首分離,骸骨被扔在草澤之間,僵死在地上的頭顱隨處可見。在韓、魏兩國,可以接連不斷地看見,他們的父子老幼,被繩索系著頭,捆著手,都成了俘虜相隨于路上。在這種情況下,他們的鬼神,也難免哭泣哀傷,得不到皿食的祭享。人民更是無法生活下去(人民不聊生),以致家族遠離分散(族類離散),淪為仆妾的,布滿天下。所以說,韓、魏一日不被滅亡,那實在是秦國的憂患,現(xiàn)在大王反而借助他們的力量,來攻打楚國,這不是抱薪救火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