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文化典故

傷弓之鳥
作者: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20-11-05    瀏覽:

 ?。鄣湓矗?/font>  《戰(zhàn)國策·楚策四》:異日者,更贏與魏王處京臺之下,仰見飛鳥。更贏謂魏王曰:“臣為王引弓虛發(fā)而下鳥。”魏王曰:“然則射可至此乎?”更贏曰:“可”。有間,雁從東方來,更贏以虛發(fā)而下之。魏王曰:“然則射可至此乎?”更贏曰:“此孽也。”王曰:“先生何以知之?”對曰:“其飛徐而鳴悲。飛徐者,故瘡?fù)匆?;悲鳴者,久失群也,故瘡未息,而驚心未去也。聞弦音,引而高飛,故瘡隕也。”今臨武君嘗為秦孽,不可為拒秦之將也。

 ?。鄣淞x]  “傷弓之鳥”,亦作“驚弓之鳥”、“驚弦之鳥”,皆由“引弓虛發(fā)而下鳥”而來。“引弓虛發(fā)”,謂拉弓空發(fā),即只拉弓不射箭;“下鳥”,謂使鳥聽到弦聲從空中掉下來。其原意是,趙派使者魏加去楚國,與楚相春申君商討聯(lián)盟抗秦事,魏加問,擬以何人為主將,春申君回答擬以臨武君為主將,魏加認(rèn)為不妥,便引用魏更贏射傷鳥的故事說:“臨武君曾被秦軍打得大敗,對秦軍尚心有余悸,就像被射傷的鳥,聽到弓弦聲就會驚慌掉下來一樣,這樣的人不宜當(dāng)主將。”遂后人們就用“傷弓之鳥”或“驚弓之鳥”,比喻經(jīng)歷過災(zāi)禍、遇事心有余悸的人,膽戰(zhàn)心驚,不敢攬事:不敢作事,不敢主事。

 ?。鄣鋵崳?/font>  戰(zhàn)國時,天下諸侯為了聯(lián)合抗秦,趙國派大臣魏加出使楚國,去面見楚國的相國春申君。春申君姓黃名歇,戰(zhàn)國時楚國的貴族,有辯才。楚頃襄王時,任左徒??剂彝跫次?,任為令尹(尹為輔佐國君的大官)。封給淮北采地(即食邑)十二縣??剂彝跏迥辏垂?/font>248年,改封于吳(今江蘇蘇州),號春申君。門下有食客三千,曾派兵救趙攻秦,取得勝利。是戰(zhàn)國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。就在他任楚國令尹期間,趙國大臣魏加來到楚國,同他商量“合縱”抗秦的大事,魏加問:“貴國大將的人選定下來了嗎?”春申君回答說:“定下來了,我國準(zhǔn)備委任臨武君為主將。”魏加說:“委任臨武君為主將,恐怕不妥吧!”春申君追問一句:“為什么?”魏加說:“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射箭,我愿意借射箭打個比方,可以嗎?”春申君說:“可以,你就講吧!”魏加說:“昔日,有個叫更贏的,與魏王站在一個高臺的下面,抬頭看見了一只飛鳥。更贏對魏王說:‘臣下為大王表演一個只拉弓虛射箭就能使鳥掉下來的技術(shù)。’魏王問:‘射技真的能達(dá)到這么高的程度嗎?’更贏說:‘可以’。過了一會兒,有只大雁從東方飛來,更贏一拉弓弦,虛放一箭,那只大雁就應(yīng)聲落了下來。魏王又問:‘射技真可以達(dá)到這種程度?’更贏說:‘這是一只箭傷的鳥。’魏王說:‘先生怎么知道的呢?’更贏回答說:‘它飛得很慢,并且叫聲悲哀。飛得緩慢的原因,是原先的傷口痛;叫聲悲哀的原因,是長久失群,舊的傷口沒有痊愈,并且驚慌的心理沒有消除。聽到弓弦的聲音,鼓動翅膀向高處飛翔,結(jié)果原先的傷口破裂,使它掉下來了。’如今臨武君是個曾經(jīng)被秦國打敗的將領(lǐng),猶如驚弓之鳥,不可以委任他為抵抗秦軍的主將。”事后,人們就根據(jù)這一歷史故事,引申出“傷弓之鳥”與“驚弓之鳥”的成語典故。

下一篇:圍魏救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