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。鄣湓矗? 《左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:二十四年春,穆叔如晉。范宣子逆(迎)之,問焉,曰:“古人有言曰:‘死而不朽’,何謂也?”……穆叔曰:“豹聞之,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雖久不廢,此謂之不朽。”
[典義] “死而不朽”,原謂晉范宣子向魯國穆叔詢問的一個問題,穆叔回答曰“立德”、“立功”、“立言”謂之 “不朽”。后人遂以“死而不朽”謂身雖死而聲名、事業(yè)長存。
?。鄣鋵崳? 公元前549年,魯襄公二十四年春天,穆叔奉魯侯之命出使晉國。晉大夫士匄(范宣子)奉命迎接他。士匄問穆叔:“古人云,死而不朽,這是說的什么?”穆叔沒有回答。士匄說:“從前我的祖先,從禹舜以上是陶唐氏,在夏朝是御龍氏,在商朝是豕韋氏,在周朝是唐杜氏,到晉國主持中原盟會的時候是范氏,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!”
穆叔聽了稍微頓了頓說:“據(jù)我所聽到的,這叫世祿,不是不朽。我們魯國有一位先大夫叫臧文仲,死了以后,他的話世世代代不廢棄,即所謂不朽,您說的恐怕就是這個吧!我還聽說:‘最高的是樹立德行,其次是樹立功業(yè),再其次是樹立言論。’若能做到這樣,人雖然死了,其德行,其功業(yè),其言論,也久久不會廢棄,古人謂此‘三不朽’。若只是能保存姓、傳承氏,用來守住宗廟,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,沒有一個國家沒有這種情況,這只能說是官祿中的‘祿之大者’,不能說是死而不朽。”
而士匄在晉國執(zhí)政,卻不注意立德、立行、立言,而是一味地看重財物。諸侯國朝見霸主晉國,得獻上豐厚的貢品。不獻上重金和財物就很不好辦事。結(jié)盟諸侯鄭國感到承受不了,在當年二月鄭伯去晉國時,鄭相國子產(chǎn)就給公孫夏寫信,要他轉(zhuǎn)告士匄說:“您治理晉國,四鄰的諸侯不聽說您的美德,而聽說您要很重的貢品,我對這種情況感到迷惑。我聽說君子領導國家和家庭的,不是擔心沒有財貨,而是害怕沒有好名聲。諸侯的財貨聚集到國君家里,內(nèi)部就容易引起糾紛。如果你把這個作為利益,晉國的內(nèi)部就會不一致。諸侯的內(nèi)部不一致,晉國的霸主就要受到損害;晉國的內(nèi)部不一致,你的家就要受到損害。您為什么不明白呢?還哪里用得著很重的財貨?你要曉得:好名聲,是裝載德行的車子;德行,是國和家的基礎。有基礎才不至于毀壞,難道不應該致力于這個嗎?有了德行就快樂,快樂就能長久。《詩》中說:‘快樂啊君子,是國和家的基礎。’這就是美德吧!‘蒼天在你的上面,不要三心二意。這就是有好名聲吧!用諒解來發(fā)揚德行,那么就可以裝上好名聲往前走,因此遠方的人就會來到,近處的人就會安心。你是寧可讓人對你說‘你確實養(yǎng)活了我’,還是說‘你榨取我來養(yǎng)活自己’呢?象有了象牙而毀了自己,這是由于價錢的緣故。”
子產(chǎn)的這封信,使晉士匄很受教育。從此以后,士匄減輕了諸侯國對晉國很重的貢品負擔,而換來的卻是諸侯國對晉國好的德行、好的名聲的評論。這樣,就為后人留下了“死而不朽”的典故和成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