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落

溢溝爭水
作者:楊浩有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9-04-28    瀏覽:

  東閆村南的溢溝水發(fā)源于絳縣睢村溝附近的王良坡上,這里的地勢南高北低,水泉自嶺上冒出后便順著溢溝向北流去,嶺上為絳縣地界,嶺下則是曲沃地界,地處溢溝口的東、西閆村是溢溝水的最大受益區(qū),兩村土地可澆面積達五六千畝。

  在紫金山東部邊緣的山嶺上,除了溢溝水之外還有發(fā)源于曲泉峪的沸泉和發(fā)源于磨里峪的黑河,它們的發(fā)源地都在絳縣,而受益區(qū)卻都在曲沃,為此,在這一帶自古就有“絳縣出了三股泉,不澆絳縣一分田”的說法。

  這是自然地理形勢所致,自古以來,因行政區(qū)劃大都以山為界,所以這三股泉水雖都源于絳縣,卻都富了曲沃。對此絳縣人心中不滿,常想截溝斷流,讓河水改道,而曲沃人千百年來順其自然,早已認(rèn)定這本來就是上天的賜予,于是,圍繞水的爭斗便時常發(fā)生。

  與東閆村爭水的村子主要是絳縣的南柳、吉峪、趙村三村。據(jù)傳,最早的一次爭水發(fā)生在明朝萬歷年間,絳縣南柳、吉峪、趙村雖也地處嶺北,只是因為在東閆村的東邊,地勢較高,無法將溢溝水從下游引過去,便想從上游的土嶺上挖洞引水。然而要挖洞必須要截流,要在溝中筑一堤壩,將水位提升,才能將水順洞流走。而要截流,必然會使曲沃的東閆、西閆、下郇等村無水可用,完全陷入干旱境地,這一帶的村民當(dāng)然不答應(yīng)。

    于是兩地近萬名村民各持棍棒、锨镢,在上游溝中展開了筑堤截流與挖堤放水的爭斗,雙方互不相讓。一方要筑,一方要挖,言語不和便混打起來,數(shù)百名村民在械斗中頭破血流,致傷致殘。

    這次爭水事件驚動了官府,官府派兵制止,并聯(lián)系各村村長坐下協(xié)商,最后商定了一辦法,即用鉆火甕的方法解決這一爭端。

    做法是:雙方各拉來一口大甕,將甕底截去,平放著用石塊墊起,下邊架火燒, 直到把大甕燒得通紅通紅,然后,各派一名青年,從甕的一頭鉆進去,再從另一頭鉆出來,誰先鉆出誰贏。如絳縣的一方贏,那么就讓絳縣的村民筑堤截流,挖洞引水;如曲沃的一方贏,那么就讓曲沃的村民挖堤放水,灌溉莊稼。

    兩方商定后,便開始行動。當(dāng)火甕燒紅后兩地各有一名敢作敢為、奮不顧身的青年挺身而出。他們當(dāng)場脫去外衣,僅穿一短褲,望著滋滋發(fā)響,冒著火星,在一丈開外都能感到滾燙滾燙的大甕,摩拳擦掌,在圍觀村民的吶喊聲中,聽到評判員喊出“一、二、三”的口令后,便一躍而起,向火甕鉆去?;甬Y長約四尺,一頭大,一頭小,鉆進去雙腳必須挨甕,而甕下邊又燒得最紅,若動作稍有遲緩,腳底板一粘上便再也邁不動了。更何況,鉆到甕底時,因口小,雙肩和背部都要緊貼甕壁強鉆過去,速度快的會傷得較輕;而速度慢,或者稍有膽怯者,便會渾身燙傷,無法通過。

    這次鉆火甕,最終以曲沃縣選派的東閆村青年快速鉆出而告贏,而絳縣的南柳、吉峪、趙村選派的青年因鉆甕失敗不得不打消挖洞引水的念頭。鉆火甕的結(jié)果達成協(xié)議后,由絳縣和曲沃兩縣報請河?xùn)|和平陽兩道認(rèn)可,并請人寫下碑文,勒石以記,明令兩村村民各守定規(guī),不得反悔,現(xiàn)在這塊石碑還保存在溢溝水庫管委會院中。碑為青石質(zhì),圓首,通高 130 厘米,寬 60 厘米,厚 28 厘米。碑的陽面額題“大明奉道院明文”,縱題“永不許開洞截水”。 左下碑文“巡守道龍老爺批:本道前委會審爭水事理,已經(jīng)許允合行立石,永不許開洞截水,右仰曲沃、絳縣知縣準(zhǔn)此”。

    下款為“賜進士第知曲沃縣事商丘周士樸立”。

    時為“萬歷四十五年秋八月吉旦”。

    這樣的定規(guī),兩村村民恪守了數(shù)百年,直到上世紀(jì)六十年代,在文革動亂中,絳縣南柳大隊再次提出要挖渠引水。當(dāng)時南柳大隊派人在水源地王良坡的泉口上埋了炸藥,將泉口炸大后,溢溝水流量從最早水文記載的每秒鐘 60 個流量增加到 80 個,為此,南柳大隊借口多出之水是他們炸出的,于是便派人在山坡上修了一條渠,命名為“七一渠",并在溝中筑壩截流,要從上游分水。

    東閆村民知道后,立即組織了幾百名青年民兵,扛上锨镢,抬了一棺材土炸藥,上山挖壩炸渠。消息傳到曲沃縣革委會后,革委會領(lǐng)導(dǎo)立即派干部上去阻攔。在干部們地勸說下,東閆村民沒有放炮炸渠,卻將剛筑起不高的堤壩全部挖開,讓溢溝水繼續(xù)北泄。

    堤壩挖開后,南柳大隊不甘心,又派人來溝中筑壩攔水,雙方村民又展開了一場格斗。

    見東閆村堅決不讓攔水,南柳大隊紅了眼,想動真格的,數(shù)天后,由南樊鎮(zhèn)機械廠工人出頭,帶領(lǐng)數(shù)村青年民兵,扛著槍、拿著棍棒,要到東閆來尋釁打人,聲稱要狠狠地教訓(xùn)一下東閆村民。

    東閆村干部得到消息后,立即動員全村村民展開自衛(wèi)。那一夜全村無一人睡覺,人人手拿棍棒,家家門口堆有磚塊、石頭,他們嚴(yán)陣以待,提出如果南柳人敢來鬧事,定叫他們有來無回!

    也許是東閆村民的豪情和勇氣嚇住了南柳人,也許是南柳人本來就只是想嚇唬一下東閆村民,并不想真的鬧事,結(jié)果是,當(dāng)天晚上,這數(shù)百號來尋釁鬧事的人,只是扛著槍、拿著棍、呼著口號,列隊從東門進來,未作停留便從西門溜走了,一場劍拔弩張的武斗最終沒有發(fā)生。

    后來兩村都通過縣革委會,將溢溝水的使用權(quán)問題上報了省革委會。

    經(jīng)省革委會派人協(xié)調(diào),同意保留南柳大隊的“七一渠”,允許筑壩截流,但要留下排水涵洞。用水由兩縣水利部門共同管理,每月按天數(shù)放水,規(guī)定南柳為 9 天,范柴、西閆各 4 天,東閆為 10 天,南北下郇、南屬寺各 1 天,由省革委會下發(fā)文件,形成決議,雙方嚴(yán)格執(zhí)行。

    誰知,后來南柳因占據(jù)渠在上游的優(yōu)勢,經(jīng)常截斷下游諸村的用水,致使東閆村不能正常灌溉莊稼。于是,就又爆發(fā)了東閆村民填沒“躍進渠”的事件。

    原來,早在 1958 年,絳縣的范柴村就同曲沃的白水、西閆、東閆協(xié)商,從沸泉開渠引水。水渠從土嶺上通過,到了東閆村南部山嶺時,要跨過溢溝,溢溝很深,當(dāng)時還不能架渡槽,于是就在溢溝水底修了一條地下通道,在溝的兩邊土嶺上各挖一深井,讓水從溝中地下通過,這就形成了一個“倒虹吸”,  而溝中的地下便有了一條暗渠。因南柳人經(jīng)常在上游斷水,惹惱了東閆人,于是東閆村民便時常破壞這條暗渠,從此“躍進渠”再也不能正常通水。

    文革結(jié)束后,這一混亂局面逐漸平息,在兩縣政府的協(xié)調(diào)和關(guān)注下,共同開發(fā)利用紫金山泉水,便利當(dāng)?shù)剞r(nóng)田灌溉,促進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很快形成了共識。

    現(xiàn)在溢溝上游的攔河壩更加牢固,溢水順著原來的“七一渠”暢流,為絳縣南柳、吉峪、趙村諸村提供著用水和灌溉之便;而沸泉水,則由曲沃縣水利局重新勘測,在沙洼窯山下重新挖洞,將水引入溢溝,并將 1973 年就建成的下游攔河壩加固加高,建成溢溝下游新水庫,將山上的洪水和沸泉水匯入庫中,保障著東、西閆村、李野、下郇、義門、屬寺、北董數(shù)村村民的用水和澆田。

    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,東閆村民和周邊曲、絳兩縣村民協(xié)手共進,同奏文明和諧凱歌,邁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。

注:此文材料由退休教師吉玉寶、張金貴等提供。
 

     

溢溝水庫